因为有了阳光,世界变得温暖;因为有了鲜花,生活变得浪漫;因为有了女性,一切变得丰富多彩。3月8日,是全世界妇女们共同的节日——“三八国际妇女节”。
▲ 沈君,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金融庭副庭长,全省审判业务专家。
沈君,曾经的律师如今的法官。弹指一挥间,沈君已在法院度过了十六个春秋。“那翻阅案卷的沙沙声、敲击键盘的哒哒声、订卷电钻的嗡嗡声,便是记忆里梦想开始的声音。”沈君时常回想起最初,大学毕业后从事过律师职业,后来考入法院担任书记员,从民事审判一线到研究室做案件研究,又从研究室到商事审判一线,期间还经历了基层法院的挂职锻炼,承办各类民商事案件千余件,起草文件数十余份,参与各种层级重点课题多项……
在不同的岗位,她得到了全方位的历练,也获得了很多荣誉和肯定:四次优秀公务员,三次个人三等功、调研先进个人;办案能手、调解能手、优秀共产党员、法治建设先进个人、全省法院学术讨论会三十年组织工作突出贡献铜奖……2020年底,被评为全省审判业务专家。
无论身处何岗位,都要尽力做到执着专注、精益求精,打磨一颗法律匠心。
“我希望我能永远牢记,最重要的案件就是我正在审理的案件,因此,我必须做到主动。”
匠人“能人所不能”的精湛技艺背后,往往先修“心境”而后达“技境”。而作为一名法官,想要化解当事人的干戈,达到司法适用的炉火纯青,绝不是仅仅依靠职业身份即能水到渠成,法律是冰凉的,来到法院的当事人内心往往被负面情绪包裹,只有先让人心柔软下来,才能架起沟通的桥梁,法律是否公正在当事人看来只体现在法官对案件处理的细节,是否认真?是否真诚?沈君无论是在审判条线面对当事人,还是在研究室组织各项活动和会议,都将心比心,为他人着想,不等不靠,主动工作。她的真诚和主动赢得了当事人的认可,案件调撤率曾是全庭最高的,亦获得了调解能手、“全市防止矛盾纠纷激化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她的悉心和周到得到了同志们一致好评,获得了全市法治建设先进个人、政务保障标兵等荣誉。
“我希望在解决重大疑难案件时,我有决心和能力,并且能够保持立场,不动摇。”
“审判实务需要察觉隐藏在表象下的真实,分析并衡平利益,这是一门精湛的技艺。”沈君以问题为导向,像一名“工匠”一丝不苟地锤炼着手艺,以法化纠。还记得收到两百多名连年集队上访的购房业主联名赠送的锦旗时,沈君脸上的笑容比以往更灿烂,这个她承办的本市规模最大的房企重整,牵涉标的体量之大、债权人数之多、矛盾冲突之烈、社会影响之广,均为历年之最,通过对各方利益精准研判,打造出法院、政府、债权人、社会中介机构等主体各领其责、各司其职、协同合作的系统工程,圆满实现各方诉求,烂尾楼也在实力雄厚的投资人手中开工复建。该案例被人民法院报、法治日报等国家级媒体报道。此外,沈君勇挑重担,审理大量疑难复杂案件,多次获评矛盾化解先进个人并在审理疑难复杂案件能力活动中获评,多份文书在省、市法院优秀裁判文书中获奖。 “我希望对自己的法律知识永不感到满足、懈怠,我将避免由于过于自信而不再对相关法律进行认真研究的现象。”
法院各项业务的发展离不开深度思考,离不开调研引路,沈君坚信业精于勤,在司法实践中汲取营养,无论生活压力、办案任务多么繁重,都能坚持边工作、边学习、边调研、边总结,通过解决问题、破解难题不断提高自己的审判业务水平。沈君回忆起那一篇篇文章的写作,有的在外出培训时,有的在陪女儿旅游的途中,但更多的是在女儿睡下的夜深人静时。点滴时间的拼凑利用,让她结出了累累硕果,先后获得全国学术讨论会二等奖3次、三等奖和优秀奖各1次,在《法律适用》等国家级、省级法学重点刊物发表论文10篇次,撰写案例2次获国家级案例评选活动二等奖,在国家级、省级载体发表案例9篇,参与完成最高院、省、市级法院重点调研课题6项。
▲ 姜丽丽,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监庭副庭长,全省审判业务专家。
她没想到,会成为一名法官。做法科生时的她,以为自己会成为一名大律师,在法庭上伶牙俐齿把证人盘问到哑口无言;亦或是一名人民检察官,一身正气将犯罪分子绳之于法。她觉得在法庭上以这种华丽的方式彰显正义,带劲,有成就感。2006年,她顺利通过公务员招录考试进入无锡中院工作,于是她与法官这个职业结缘。光阴似箭,一晃十五年,从审判一线到审判研究部门,再回到审判部门,她经历了多岗位锻炼,在组织的培养下,从一名新人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法官。工作以来,先后有20余篇案例在最高法院级别刊物上录用,1篇案例被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录用,执笔过1项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理论重大课题,4次在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上获奖,5次在全国法院系统优秀案例评析中获奖。
一名职业法官的基本使命在于,通过纠纷的解决树立社会规则。在她的法官生涯中,感到最自豪的不是收获了一堆荣誉证书,而是承办的案件被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录用,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参照适用意义。那是一则留置权纠纷,案情不复杂,公司拖欠员工工资,员工是否可以留置公司财产以对抗公司?老百姓可能会认为,保护自己的劳动债务,有何不可呢?但是,维权行为也不能侵权啊。如果员工都以此理由留置公司财产,公司财产岂不是要被员工瓜分,那还如何保障劳动秩序、如何平衡员工与公司外部债权人利益?办案思路有了,但是没有现成的法条,如何说理?合议庭与负责案例研究工作的资深法官一起研究案情,大家越聊越深,越聊越广。从什么是“同一法律关系”聊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关系本质”,再聊到“公司的经济性质”,深入物权法、劳动法、公司法领域中的基本原理!案件精心打磨了两个月,最终合议庭做出了劳动者应向公司返还财物的终审判决。2017年1月,案件被最高院公报录用后,很快就被多个法律界微信号转载,所撰写的案例在全国青年法官案例评选中被评为一等奖,所撰写的论文被《法律适用》采用。那一刻,是她内心的“高光”时刻:
法官虽然解决的是个案,而且多数是不起眼的普通案件,但法官正是通过一串串个案输出正义,引领社会规则。
▲ 参加中国民法学会担保法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交流发言
法官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和思考的职业,因为法官面对的是纷繁芜杂的社会。2014年,恰逢组织上鼓励年轻干警脱产读博。她毫不犹豫报名攻读在学界享有盛誉的华东政法大学顾功耘老师的博士生,并以专业第一的成绩顺利录取。她十分珍惜组织上给予的脱产一年的机会,沉下心来,广泛阅读,认真思考。基于多年的工作积累,她选择基础理论问题作为论文研究方向,但是论文的撰写阶段异常艰辛。她在学业、工作、家庭中努力平衡,一次次咬牙坚持下来。毕业论文以全优成绩通过,接过沉甸甸的博士学位证书,收到领导、同事、朋友、家人的真诚祝贺时,那一刻,她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要成为一名法律匠人,注定这一生都要行走在学习路上。
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日千里,而法律是滞后的,无锡作为经济发达地区,新情况新问题更多,但是法官又不能拒绝裁判。面对法律的空白怎么办?这是她和很多法官同事都会面临的问题。她印象最深的是一则股东出资义务加速到期的案件。认缴制下,未届出资期限的股东在公司对外欠下巨额债务后,将股权转让至“穷股东”,债权人能否追究前后手股东的出资责任?此类案件争议非常大,当时主流观点是公司未进破产程序不能追究股东的出资责任。她潜心研究,从公司资本制度的实质出发,认为公司不能对外支付时,即触发股东的出资义务,且不因股权转让而消灭。她将观点提交合议庭、专业法官会议讨论,获得了支持。一段时间之后,最高院颁布了“九民会议纪要”,她欣喜地发现案件思路符合会议纪要的精神。案件后来被最高法院研究机构录用为适用纪要的典型案例。那一刻,她对自己的专业充满了自信。